《尚书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,我们现在关于尧舜时代的上古故事的直接文献就是从《尚书》来的,其中保存了上古大量的政治、哲学、天文、地理、刑法等方面的珍贵史料,对于金文学、甲骨学、古器物学和考古学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《尚书》相传为孔子编定,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称孔子“序书传,上纪唐虞之际,下至秦缪,编次其事”。反正经典都要跟圣人扯上点关系,但到底是否确有其事,这根本是打不清楚的官司,除非哪天地下能挖出确凿的证据来。
《尚书》的主要内容是上古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,其体式基本可分为典、谟、训、诰、誓、命六种,其中“典”是对可为常道的君王政绩的记载,如《尧典》;“谟”是大臣进献的良谋善策,如《皋陶谟》;“训”是臣下对君王的劝谏,如《伊训》;“诰”是君主对臣下的告诫,如《大诰》;“誓”是出征前对将士的誓师之辞,如《汤誓》;“命”是君王所发的命令,如《顾命》。不过我们看《尚书》的篇名,却不尽然都是这样的,有的是以人名命名的,如《盘庚》;有的是以事命名的,如《高宗肜日》;有的是以内容命名的,如《禹贡》,对此宋代学者林之奇曾说:“虽不皆系于六者之名,然其体则无以出于六者之外也。”
未名湖畔散步
在先秦《尚书》当已有定本,先秦的书籍经常引述,《墨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左传》等典籍里都有征引。但一些典籍里所引的《书》的文字却不见于今天的通行本《尚书》。这可能是《尚书》后来在流传中的残缺引起的。《尚书》的残缺在儒家经典中是最严重的,由此也引发了围绕《尚书》的真伪等一系列问题。
秦代焚书,尽烧天下《诗》、《书》及诸侯史记,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。《诗》朗朗上口,易于记诵,《尚书》到了秦汉已经拗口难懂了,想靠记诵流传下来实在有难度,到了汉初就基本上失传了。天不绝《尚书》,这时候出了一位《尚书》的功臣——伏生。伏生,名伏胜,本是秦博士,秦始皇下令焚书,他冒险将《书》藏在自己家的墙壁里,后来就流亡去了,直到汉定天下,他才回家。可能由于战乱,家里也遭到破坏,反正伏生在墙壁里只刨出了二十九篇(也有人说是二十八篇),而剩下的数十篇已经消失了。伏老先生当时也九十来岁了,当年自己到底埋了多少篇可能也记不清楚了,《尚书》的篇数此后也就只好一直糊里糊涂下去了。
聊胜于无,老先生就靠着这二十九篇在齐、鲁之间开课授徒。后来这二十九篇又被献到了朝廷,立于学官。伏生藏到墙壁里的本子按道理应该是用“古文”写的,但汉初再刨出来以后,又用汉代流行的隶书抄定,所以伏生的这二十九篇就被称为《今文尚书》。
二十九篇的篇目是:
《虞夏书》:《尧典》一、《皋陶谟》二、《禹贡》三、《甘誓》四
《商书》:《汤誓》五、《盘庚》六、《高宗肜日》七、《西伯戡黎》八、《微子》九
《周书》:《牧誓》十,《洪范》十一,《金縢》十二,《大诰》十三,《康诰》十四,《酒诰》十五,《梓材》十六,《召诰》十七,《洛诰》十八,《多士》十九,《无逸》二十,《君奭》二十一,《多方》二十二,《立政》二十三,《顾命》二十四,《康王之诰》二十五(或说此与《顾命》为一而另有《泰誓》一篇),《吕刑》二十六,《文侯之命》二十七,《费誓》二十八,《秦誓》二十九。
以上二十九篇掺杂在后来通行的伪《古文尚书》中,是今天所见《尚书》中真正传自先秦的部分。
从西汉中期开始,有好几次发现用先秦古籀文(俗称蝌蚪文)书写的《古文尚书》的记载。
一是《史记·儒林列传》中所载的孔家有家传的古文本《尚书》,孔子后裔孔安国以今文读之,比《今文尚书》多出“逸书”十几篇。
一是《汉书·艺文志》所载的孔壁《古文尚书》。汉武帝时,鲁恭王刘馀喜欢营建宫室,老觉得自己的宫室不够大,想扩扩面积,就对王宫周围进行了野蛮拆迁,把孔子的旧宅也给拆了。这一拆,从孔宅墙壁中居然刨出了许多用古文写成的竹简,其中就有《尚书》。也奇怪了,《尚书》怎么尽藏墙壁里头呢。据说这正拆着呢,鲁王亲临孔子宅,突然听见孔宅里隐隐传出了钟瑟鼓乐之声,吓坏了,就收工不敢拆了。可见圣人不好惹啊,呵呵。当然,这只是个传说,即使真有这事,也保不齐是鲁王做贼心虚或有人恶作剧吓唬鲁王的。
孔壁出来的这批古文《尚书》,经孔安国与今文《尚书》互相校读了一遍,发现多出了十六篇。孔安国把古文《尚书》献给了朝廷。当时立于学官的都是今文经学,每经立有若干家博士,每家有所谓“师法”或“家法”,从学者必须严守,不得逾越门墙,乱了家法。《尚书》也立下欧阳(和伯)、大夏侯(夏侯胜)、小夏侯(夏侯建)三家博士,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来的。此时经学已成利禄的途径,已经立于学官的各家就成了既得利益者,怎会轻易让别人来分杯羹吃呢?孔安国献的古文《尚书》一直藏于禁中秘府,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,既没有列于学官,也没有人传授,在大内图书馆里落满了灰尘而无人问津,直到西汉末年刘向和刘歆父子在校理中秘藏书时才被发现。
上边的这两条记载又见于《汉书·楚元王传》所附的刘歆《移让太常博士书》中。说不定两条记载说的就是一件事也未可知。孔安国所献《尚书》多出的十六篇的篇目有:
《舜典》一、《汨作》二、《九共》三、《大禹谟》四、《弃稷》五、《五子之歌》六、《胤征》七、《汤诰》八、《咸有一德》九、《典宝》十、《伊训》十一、《肆命》十二、《原命》十三、《武成》十四、《旅獒》十五、《毕命》十六。
此外,还有《汉书·景十三王传》载河间献王所得《古文尚书》和《后汉书·杜林传》载杜林所得漆书《古文尚书》等。这些《古文尚书》今天都见不到了,因为长期不立官学,没有人传习,西晋怀帝时永嘉之乱一场浩劫过后,就都散亡了。
到了东晋元帝(司马睿)时,又有人想做《尚书》的功臣了,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上据说是孔安国作传的《古文尚书》五十八篇。梅赜把西汉所传《今文尚书》二十九篇分解为三十三篇(分《尧典》为《尧典》、《舜典》两篇,《皋陶谟》为《皋陶谟》、《益稷》两篇,分《盘庚》为上、中、下三篇);同时伪造了《古文尚书》二十五篇,其篇目是:《大禹谟》、《五子之歌》、《胤征》、《仲虺之诰》、《汤诰》、《伊训》、《太甲》上、《太甲》中、《太甲》下、《咸有一德》、《说命》上、《说命》中、《说命》下、《泰誓》上、《泰誓》中、《泰誓》下、《武成》、《旅獒》、《微子之命》、《蔡仲之命》、《周官》、《君陈》、《毕命》、《君牙》、《冏命》。再加上书前伪造的孔安国《序》一篇,则共五十九篇。
宋代时就有人对梅赜所献《古文尚书》提出怀疑,至明代梅鷟作《尚书考异》则从内容上考证了这是伪作,至清代阎若璩作《古文尚书疏证》,列了一百二十八条,一一举出了这本《古文尚书》的作伪之据。至此,梅赜所献《古文尚书》乃魏晋人伪造即成定论,所以就被称作“伪《古文尚书》”。
但就是这部伪《古文尚书》却比那些真品《尚书》屡遭散亡的命运要好得多,梅赜献上以后就被朝廷列于学官,到了唐朝孔颖达作《尚书正义》和陆德明写《经典释文》时,都是以伪《古文尚书》为定本,以后它又被收入《十三经注疏》中。一部伪作最后居然成了官家指定的标准本。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开玩笑,黑白颠倒啊。所以今天我们看《十三经注疏》的时候要注意,《尚书》里只有那三十三篇来自《今文尚书》二十九篇的那部分是真的,其余的都是假的。
《尚书》用语简要质朴,有“昭昭如日月之代明,离离若参辰之错行”的美誉,但就是很难读懂,唐代韩愈谓之“佶屈聱牙”。《尚书》文字难懂,其实并不是到了唐代才难懂,在西汉,《尚书》就已经不是那么容易读懂了。司马迁《史记》引了《今文尚书》的大段内容,很多时候司马迁都是把它翻译成汉代通行的语言引用的。就我们择一小段《尧典》对比看看,先来看看《尚书》的原文:
帝曰:“畴咨,若时登庸?”
放齐曰:“胤子朱启明。”
帝曰:“吁!嚣讼,可乎?”
帝曰:“畴咨,若予采?”
驩兜曰:“都!共工方鸠僝功。”
帝曰:“吁!静言庸违,象恭滔天。”
上面这一小段,基本上都是些常用字,但读起来可就跟天书一样了。您要是试着去了标点给谁发封邮件过去,没准就让人当成乱码。我们再来看看汉代司马迁的翻译:
尧曰:“谁可顺此事?”
放齐曰:“嗣子丹朱开明。”
尧曰:“吁!顽凶,不用。”
尧又曰:“谁可者?”
讙兜曰:“共工旁聚布功,可用。”
尧曰:“共工善言,其用僻,似恭漫天,不可。”
司马大师这么一翻译,只要有点中学古文基础的就能蒙得差不离了。
为了让大家对《今文尚书》的内容能尽快地有一个大致了解,我们下面把各篇的主要内容罗列一下。
《虞夏书》:记载虞舜与夏时之事。
《尧典》:尧禅让于舜的经过;
《皋陶谟》:皋陶与舜、禹的谋划内容;
《禹贡》:大禹时各州的山川物产;
《甘誓》:夏君与有扈氏作战时的动员令。
《商书》:记载商代之事。
《汤誓》:汤伐桀时的动员令;
《盘庚》:商王盘庚迁殷的经过;
《高宗肜日》:记载商王祭祀高宗武丁的一次活动;
《西伯戡黎》:记述西伯昌战胜黎国后臣子对商纣的进言;
《微子》:微子对殷商将亡的忧虑。
《周书》:记载周代之事。
《牧誓》:周武王伐纣战于牧野时的动员令;
《洪范》:箕子向武王阐述的治国之道;
《金縢》:周公愿代武王死的故事;
《大诰》:周公对殷民的公告;
《康诰》:周公对即将到殷地上任的康叔的训诫之词;
《酒诰》:周公以成王命告诫康叔戒酒;
《梓材》:周公告诫康叔治理殷民的诰词;
《召诰》:召公告诫成王之语;
《洛诰》:成王命周公留守洛邑之辞;
《多士》:成王告诫迁洛邑的殷顽民之辞;
《无逸》:周公告诫成王不可沉迷于逸乐之辞;
《君奭》:周公告召公奭之言;
《多方》:周公以成王命告东方诸国之言;
《立政》:周公晚年告诫成王建立官制的诰词;
《顾命》:成王临崩时嘱咐大臣召公、毕公眷顾嗣主的命令与康王即位的仪式等;
《康王之诰》:康王即位后的诰命;
《吕刑》:有关刑罚的告辞;
《文侯之命》:周平王对晋文侯平定戎乱、协助东迁的褒奖和册命;
《费誓》:春秋时期鲁僖公伐淮夷时的誓师之辞;
《秦誓》:秦穆公殽之战失败后表示悔恨的自责之辞。
大致内容就是如此了,有些篇章到底是谁对谁说的话也还有争议,这里就不再一一说明了。这些记载是历史学家研究上古历史不可或缺的宝贵史料。
由于《尚书》都是些古代圣王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等人的事迹言辞,政治性很强,在古代是帝王和士人必修的政治课本。
北大校园里的石雕
评论